▲熊銀一家 攝影:陳旋
本網(wǎng)訊(朱靜霞)初夏午后,吃罷午飯,熊銀搬一把椅子,在店門外休憩。
忙碌的一天里,這樣的時光極為難得。后廚內(nèi),妻子卞亞娟已將各種燒烤食材洗凈,蓮藕、扇貝、雞翅膀……夜幕降臨前,他們得將全部食材串成烤串兒。
一根根竹簽,串起的不僅是食物美味,更是定居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(qū)三龍鎮(zhèn)開明村的三峽移民熊銀,在新家園里烹飪出的“幸福美味”。
2000年,為支持三峽工程建設,16歲的熊銀跟隨父母,與來自重慶市云陽縣的810位移民一起,從高山峽谷,搬到了2000公里外的江蘇鹽城?!皠倎淼臅r候,吃不慣,住不慣。別人說話,我一句也聽不懂!”
時年37歲的父親熊同才,不允許自己花太多時間去過渡。作為家里的頂梁柱,他需要盡快熟悉一切,融入當?shù)亍?/p>
在鹽城,熊同才開始學種棉花。雪白的棉絮,捏在手里軟得很,可要種植起來,卻又變成了“硬骨頭”。
好在,當?shù)卣M可能選擇了種植養(yǎng)殖大戶與移民為鄰,幫助他們早日掌握生產(chǎn)技能和致富本領(lǐng)。
“氣溫太高,你得在上午10點前和下午4點后打藥!”盛夏時節(jié),鄰居會提醒他幾點打藥?!安擅藁ㄒS時掌握天氣情況,成熟的棉絮可不能淋雨!”初秋時節(jié),鄰居會告訴他如何收割。
從前只會做豆腐的熊同才,在鹽城種了十幾年棉花。在輕輕柔柔的棉絮里,他重建了社交圈,適應了新的生產(chǎn)方式,也撐起了一個殷實的家。
如今,熊同才快60歲了,兒子熊銀成為家里的頂梁柱。早在高中畢業(yè)時,熊銀就外出學修車,去軸承廠當操作工……苦學本領(lǐng)。直到,妻子卞亞娟出現(xiàn),他才消停。
“她是鹽城本地人,就住在隔壁鎮(zhèn)上?!毙茔y說,二人在無錫同一家工廠里上班。
一切水到渠成。2011年,熊銀和卞亞娟結(jié)婚時,回云陽探望了親朋好友?!八疂q高了,山丘平了,變化好大?!?/p>
有了小家,熊銀不再外出打工。夫妻二人回到鹽城,靠著勤勞的雙手開了燒烤店,一年有了不菲的收入。
▲熊銀在制作燒烤食材 攝影:朱靜霞
可最開始,因燒烤味道不符合當?shù)厝说目谖?,生意很差。夫妻二人不得不?jīng)常熬夜,改良口味。一年,兩年,三年……奮斗至第六年,燒烤店才翻了身。
華燈初上,燒烤店內(nèi)人聲鼎沸??爵~、羊蝎子、燒雞公……名字里帶有“川渝味兒”的美食,吃起來卻又是蘇菜的口感,老顧客時?;仡^,新顧客也慕名而來。
“只要肯干,三峽移民不管走到哪里,都能生根發(fā)芽!”燒烤架上,美味的食物滋滋冒油,陣陣香氣里,三峽移民熊銀,找到了令他心安的家鄉(xiāng)。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