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家河不是一條河,梁家河是一個村,這個村極不平凡。習近平總書記說:“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。不要小看梁家河,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?!?/p>
由《梁家河》編寫組編寫的《梁家河》,用紀實與敘事的手法,系統(tǒng)梳理了習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,以及他和梁家河的鄉(xiāng)親們的深情厚誼。
梁家河記錄著奮斗者的足跡。書中第一部分“樹高千尺忘不了根”中,記錄了這樣一些細節(jié):習近平回到梁家河,看到地處木瓜山的“知青淤地壩”,回憶起40年前打壩時的勞動場景,他感慨地說:“那時打壩,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到身體會留下什么后遺癥,一挽起褲腿就跳到帶有冰碴兒的水里?!庇幸欢螘r間,天一變涼,習近平就腿疼,那是打壩留下的病根。木軍塬是梁家河村較遠的一塊地,當年送一趟糞得一兩個小時,那時一顆汗珠摔八瓣!而在知青的努力下,貧瘠的土地變成了蘋果園。在“窯洞里長滿了故事”這部分,對打壩造田有了更細致的描述:當時農(nóng)村沒有大型機械,“一人一天要推200車?!编l(xiāng)親們說,八架子車才一方土。那時候談不上什么勞動保護措施,沒有手套,習近平直接用手抓木夯用力往下砸,一天下來,手上全是泡,不管多苦多累,習近平一直拼命干!
讀著這些激動人心的故事,我們深刻地感受到:幸福是奮斗出來的!
梁家河銘刻著奉獻者的初心。書中記載,2015年10月,習近平訪問英國,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,習近平又一次回憶起梁家河:“我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中國陜北的一個小村子當農(nóng)民,在那里度過了七年青春時光……年輕的我,在當年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,不斷思考著‘生存還是毀滅’的問題,最后我立下為祖國、為人民奉獻的信念。”2013年5月4日,習近平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同各界優(yōu)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說:“我到農(nóng)村插隊后,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,先從修身開始,一物不知,深以為恥,便求知若渴。我并不覺得農(nóng)村七年時光被荒廢了,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?,F(xiàn)在條件這么好,大家更要把學習、把自身的本領搞好?!?/p>
無疑,通過在梁家河的生活學習和不斷實干,習近平“要為人民做實事”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了。
梁家河凝聚著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智慧。書中寫到,習近平總書記20歲出頭就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,帶領干部群眾打井抗旱、打壩淤地、修建公路,件件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,以鐵一般的擔當推動梁家河實實在在的變化。
書中講述了一個難忘的故事:當時,習近平帶人去四川考察沼氣應用時,堅持白天考察晚上總結交流一天中學到的新知識,梳理考察記錄,標記還沒有弄懂的地方,以便第二天考察時更有針對性。四川省沼氣辦的工作人員看到他們認真學習的樣子,說:“你們老區(qū)人真能吃苦,你們是真學。”而他們的學習記錄,后來被編成一本小冊子,分發(fā)給各個培訓點,成為后來延川縣大辦沼氣的培訓教材。在40多天的考察時間里,收獲最大的還是習近平,看到一種石板做的手搖脫粒機,習近平就想著把制作方法帶回去,得知德陽縣園藝場把柴油機改造后,用沼氣做燃料帶動發(fā)電機發(fā)電,習近平非常感興趣。當時技術員外出不在,習近平便和同事留下來等,直到拿到柴油機的技術改造圖,才返回。就是依靠持續(xù)投入的智慧和汗水,梁家河才逐步改變了面貌。
《梁家河》一書不僅展現(xiàn)了梁家河蘊含的精神,也讓讀者在閱讀中體會到了不畏辛苦、務實奉獻、勇于擔當、知行合一、智慧做事、善于創(chuàng)新的強大內(nèi)在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