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4日,清華大學發(fā)布訃告:中國共產黨黨員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國際著名摩擦學專家、原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創(chuàng)始人、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溫詩鑄同志,因病于11月3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91歲。
1932年,溫詩鑄出生于江西豐城。童年歷經的戰(zhàn)火,讓他立志要發(fā)奮讀書。高中時,他考取了重慶南開中學,在親眼目睹了學生運動中學校3名教師和同學父親的壯烈犧牲后,他堅定了報考清華大學的志向。
“人,手,足,刀,尺是我最先學會的五個字”,溫詩鑄曾說,“人”字讓他懂得人生來是平等的,“手”讓他懂得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(chuàng)造未來,要用“足”去走遍天下,要用“刀”去捍衛(wèi)我們的國家,要用“尺”去度量社會的善惡。
此后,溫詩鑄以湖北省高考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,大學四年所有科目均為5分(當時滿分為5分),同時自學了四門外語。1955年畢業(yè),獲優(yōu)秀畢業(yè)生金質獎章并留校任教。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73年調電力工程系燃氣輪機教研組,擔任機械組組長。1976年任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機械設計教研組副主任、主任。1981年后,先后擔任摩擦學研究室主任、摩擦學研究所副所長、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(2022年重組建設為高端裝備界面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)主任和名譽主任。歷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,摩擦學分會副理事長、名譽理事長,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理事;《潤滑與密封》編委會主任;《機械工程學報》《摩擦學學報》以及《Friction(摩擦)》《Tribology International(國際摩擦學)》《Tribotest(摩擦測試)》等期刊編委。
溫詩鑄院士是國內開展摩擦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,一直堅守在摩擦學研究的前沿。作為學術帶頭人,溫詩鑄院士帶領團隊發(fā)展了面向工程問題的彈流潤滑理論,提出了薄膜潤滑理論,推動了現代潤滑設計理論的發(fā)展;開拓了納米摩擦學研究,為超精密表面制造的發(fā)展做出了重要貢獻;提出開展機械界面科學與技術研究,推動了摩擦學學科向廣度方向發(fā)展。
溫詩鑄院士出版學術著作7部共12版,包括《摩擦學原理》(共四版)、《彈性流體動力潤滑》《抗磨損設計》《納米摩擦學》(共兩版)、《界面科學與技術》《界面力學》和《Principles of Tribology(摩擦學原理)》(共兩版)等。這些著作有力推動了摩擦學教育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溫詩鑄院士為我國培養(yǎng)出了一大批摩擦學專業(yè)的研究生與博士后,他專門設立“溫詩鑄楓葉獎”,經常鼓勵學生和青年教師要敢于創(chuàng)新,堅持理論聯系實際,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。他說:“科學工作者要有堅定的信念,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。在坎坷和磨難面前要樂觀,要笑對人生。”
作為學術帶頭人,溫詩鑄推動了現代潤滑設計理論的發(fā)展,開拓了納米摩擦學研究,為超精密表面制造的發(fā)展做出了重要貢獻,他提出的開展機械界面科學與技術研究,推動了摩擦學學科向廣度方向發(fā)展。
清華大學在訃告中寫道:“溫詩鑄院士為我國摩擦學科技和教育事業(yè)奮斗一生。溫詩鑄院士的逝世是清華大學的重大損失,也是我國機械工程領域的重大損失。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溫詩鑄院士。”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