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電力與能源協會(IEEE PES)電力系統通信與網絡安全技術委員會(中國)電力空間信息技術首屆學術年會上獲悉,我國電力空間信息技術體系已初步建成,正成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支撐,其核心成果由國網電力空間技術有限公司主導研發(fā)并落地應用,為能源轉型注入強勁動能、提供關鍵支撐。
截至今年6月底,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21.59億千瓦,同比增長30.6%,約占我國總裝機的59.2%。“十五五”時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關鍵期,新能源比例將進一步提高,電源結構、電網結構等都將發(fā)生深刻改變,給電網調度運行、生產運維、應急處置帶來了新挑戰(zhàn)。
具體來看,新能源高滲透帶來調控壓力。今年上半年,全國風電、太陽能發(fā)電量合計達11478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27.4%,在全社會用電量中占比達到23.7%。新能源發(fā)電潛力受環(huán)境影響,模型難以精準量化,功率大幅波動。風光資源分布廣域離散,傳統監(jiān)測無法全域實時感知。同時,高溫、寒潮等極端天氣對電網影響增大,災害發(fā)生后,電網應急處置難度增大。
空間信息技術以其空天地立體化、通導遙一體化、服務智能化的顯著優(yōu)勢,成為電力系統廣域性、復雜性、環(huán)境敏感性等挑戰(zhàn)破局的核心方向。國網電力空間技術有限公司數據中心副主任王佳穎表示,空間信息技術作為一項增長迅速且探索性極強的前沿技術,在電力系統的深度融合應用中展現出巨大發(fā)展?jié)摿蛷V闊應用空間,對提升電網可觀可測可控水平、保障能源安全、實現“雙碳”目標具有重要意義。
“從衛(wèi)星遙感的全域監(jiān)測到無人機的立體巡檢,從數字孿生的精準仿真到多源數據的智能處理,我國已構建起覆蓋‘天基—空基—地面’的電力空間信息技術體系。”國網電力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大雁介紹,這一體系正全面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在調度運行、生產運維、應急處置、數字化建設等核心領域的變革。
其中,“天基慧眼”虛擬星座服務已整合141顆遙感衛(wèi)星資源,實現跨平臺協同調度,解決衛(wèi)星遙感服務電網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問題,有力支撐輸電通道管控、毫米級地質形變監(jiān)測和災害預警;低空領域構建起“直升機航巡+中大型無人機”的立體巡檢網絡,完成青藏高原四大聯網工程骨干網架航空巡檢100%覆蓋。同時,該技術體系已完成在電力生產全場景深度落地,成為保障電網安全的重要支撐。
孫大雁表示,將持續(xù)深化虛擬遙感衛(wèi)星數據服務、低空服務智能化等核心任務,推動構建“空間技術+電力”產業(yè)生態(tài)。“未來,這一體系將進一步破解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的廣域監(jiān)測、智能運維、應急響應等難題,為實現‘雙碳’目標提供更強技術支撐。”
當前空間信息技術領域標準研制工作的進展明顯落后于產業(yè)的快速發(fā)展,在低空信息化、空中交通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標準不完善甚至空白的問題。
IEEE PES電力系統通信與網絡安全技術委員會(中國)主席王繼業(yè)建議,要針對無人機、衛(wèi)星等空間信息技術在電力行業(yè)的應用,系統性地制定標準規(guī)范體系,開展全面的標準研究與制定工作。要融合無人機、遙感、衛(wèi)星通信、地理信息系統等多類空間信息技術,為電力系統的狀態(tài)監(jiān)測、故障診斷等場景提供技術支撐。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與以AI為核心的先進技術深度結合,提升空間技術在電力系統應用中的智能性、連續(xù)性、實時性與清晰度。(經濟日報記者 王軼辰)
評論